关灯
护眼

    李治并不担心武家会坐大,步入外戚干政后尘。

    刘仁轨这方面要胜过陈青兕不少,也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。

    武皇后轻笑:“陛下今日心情特别好哩,见陛下看着奏章都在笑,妾也忍不住跟着笑了。”

    如果不是萧淑妃愚不可及,这个皇后真轮不到她。

    很多事情李治是干也不是,不干也不是。

    如果没有陈青兕站台,只靠义通、中臣大辉是镇不住场面的。

    百济贵族与百济平民都不共一种语言,可想而知,在百济上层贵族对于百姓是什么态度。

    李治听到武皇后突然发声,面对这个已经成为自己政治场上的伙伴,避免不了问道:“皇后有什么高兴的事情?”

    李红清没有如爱情剧本里的那样,深情款款的堵住他的嘴,而是踢了他一脚。

    “那一言为定!”

    所以最好的时间是覆灭高句丽以后,天时地利人和皆在。

    现在庙堂的反应参半,一部分觉得可以,一部分觉得可以等等。

    刘仁轨近乎完美的处理了百济境内的秋收事宜,将朝廷的两税法落实到位。

    雍州在什么地方?

    关西包括京兆之地都是雍州。

    武皇后先将手上的奏章逐一批阅,这是给李弘最基础的一些事务,都很简单,就跟作业一样。

    李治当然清楚,新罗为何会有此改变。

    在倭国的陈青兕很快得到了李治的旨意,同时也有册封新倭王的圣旨。

    大唐是懂得这个分寸的,并没有盘剥彻底,至少身在大唐的百姓,是能够活成人样的。

    这也是陈青兕需要的效果。

    是如霍光那般?还是司马家?又或者是王莽、杨坚?

    武皇后一直对陈青兕萧家女婿的身份耿耿于怀,因为萧家还有一个皇家血脉李素节。

    <divclass="contentadv">武皇后更是知道,李治最初是将李素节当作未来大唐太子来养的,从他的封号就能看出来,雍州牧、雍王。

    他走之后,刘仁轨无疑是最合适的继任人选。

    你可以不遵从,但有心窃取位子的人却可以用此事来借题发挥,并且能够得到中原的支持,名正言顺的造反。

    后来人想要改变这个耻辱的习惯,但是这天下从来不缺野心家。

    刘仁轨摇头道:“愚蠢的扶余人,他们如此泾渭分明的将贵族与百姓分割,不正好给我们机会?”

    大唐也是封建时代的一员,指望封建社会真的爱民如子,不盘剥百姓,那都是屁话。

    尤其是苏定方攻打百济的时候,新罗明显有出工不出力的迹象。

    刘仁轨亲自来迎。

    李治和悦笑道:“这些是东宫送来的奏章,皇后帮朕看看。”

    刘仁轨相比陈青兕深入民众的做法行为,他对于如何掌控士绅更有一手。

    武皇后就成了唯一选择,给予武皇后一定的政治资源,让她来庇护李弘,是最佳选择。

    新罗不敢公然反叛,态度难免会有影响。

    法不严,令不行。

    刘仁轨显然已经看出陈青兕的手段。

    新罗与大唐的关系原本是极好的,但自从陈青兕的出现,在李治面前揭露了新罗的野心,唐朝对新罗的支援就不如以往那般尽心尽力了。

    李治并没有给金马得过多的时间,作为大唐皇帝,他的时间还是很宝贵的。

    自小备受欺凌的她,最缺安全感,她不敢想象没有李治的日子,孤儿寡母的他会被怎样欺负?

    但李治就怕自己等不到那一天,他自决定采纳陈青兕的战略,稳中求胜,便知道离覆灭高句丽还有一段时间。

    这才放出了风声。

    既然他们无法深入交流,关系也不会太好。

    李治笑道:“贵国有此心,朕亦欣慰。唐罗相交相交多年,风雨同舟,朕也期待贵国国君的到来。”

    这也是他父亲太宗皇帝未完成的夙愿。

    李治也不隐瞒,说道:“东边传来消息了。”

    这工作量减少,李治也觉得轻松许多,也接受了这种模式。

    武皇后也不再说,在一旁侍奉。

    两人寒暄一番,一并回到大都督府做象征性的交接。

    朝廷连年征伐,以休养生息为上,封禅这等面子工程,可以拖一拖。

    久而久之,此事也成定局了。

    武皇后在政务上肯学愿学,自身又颇有天份,李治已经让她处理一些日常琐事,以减轻自己的负担。

    而是他并不想困在这百济,早晚要离开的。

    “那是自然!”

    武家在他这边,就不可能坐大。

    陈青兕发展的太快,快到让她已经有了一定的危机感。

    陈青兕全程都在为蚊屋王子撑腰,毕竟这个新倭王有点憨。

    陈青兕一路乘坐舟船抵达百济熊津。

    “陛下!”

    但很快,他想到自己的身体,笑意消散,继续批阅奏折。

    李治返回宫殿,看着一桌子的奏章,很自然的说了一声,“去请皇后。”

    很明显,陈青兕的表现让新罗感到了恐惧。

    但相对而言,大唐上流社会自李世民开始就懂得一个道理,君舟民水,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

    陈青兕自是能采纳的采纳,采纳不了的,嘿,那对不住,百济的大都督姓陈。

    她并没有开口,而是让李治开这个口。

    刘仁轨当然奈何不得陈青兕,只能依从。

    便在陈青兕、刘仁轨针对百济改革,如火如荼的时候,陈青兕得到了金庾信登门求见的消息。

    m.yqwxw.cc